一、商业街的民俗商业化根源在何处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中心载体,而休闲生活和商业生活又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长期历程中,民俗文化其实从来就和所有的经济活动具有割舍不断的血肉情缘。民俗商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俗商业化的根源在于 两者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产生契合。
1、休闲商业街是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当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较量正在进行,社会的发展给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实条件下,更有效地保护、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山合水易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民俗文化的商业化不是今天才有的,庙会、海会,千百年来一直是受到人们认同的商品与文化的集会活动,既有娱乐的成分,更多含杂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从事小商品者的谋生这样两个层面,如今的民俗文化遗产大规模的消失让人痛心,通过休闲商业街与民俗文化的联接,无疑给民俗文化提供了生存发展的一个很好的空间,休闲商业的休闲态度与民俗文化的民众自发性也是相契合的。民俗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民众投身于各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
2、民俗文化是休闲商业的特色源泉。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性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文底蕴的标志。商业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稀缺性,商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是塑造差异化,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民俗文化的差异性为休闲商业提供了丰富的特色源泉。山合水易认为没有文化的商业街是没有灵魂的,民俗的体验性、艺术性、大众性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休闲商业街的独特吸引力。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坚持审美和使用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创造性的开拓,从而完成民俗文化向现代商品的转化,为休闲商业创造别具魅力的亮点。民俗商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这应该视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3、民俗商业化的利弊。民俗商业化的泛滥,确实使得民俗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民俗中的一部分经过异文化群体的利益选择,被物质化和商业化。成为一种失去灵气的品牌产品或概念。有关民俗的文艺节目表演过多的与产品推销、商业推介关系,让人索然无味。商业文化太重,民俗文化太淡。山合水易的专家认为,民俗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是动态的,大家普遍认为民俗的流逝实际是一种文化的流失,确切的说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的流失,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当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民俗逐渐弱化和消亡,以往纯粹的、封闭的民俗环境消失了。民俗商业化,是把欣赏民俗变为消费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在整体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民俗休闲商业街作为商业街这种特殊的地产形式,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商业街的集聚力是赋予民俗文化极好的展示平台,并且商业街对于城市的名片作用,充分展示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特色文化,民俗商业化的根源用简单的说明就是民俗内在的商业价值体现被商业所挖掘,进而被消费。
二、民俗休闲商业街的差异化的体现
民俗休闲商业街是休闲商业街发展模式的一种,它是借用对传统民居街区的改造,在提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形成别具民俗文化特色的休闲商业街,进而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为基调而新开发建设的休闲市场。如丽江古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天津五大道等区域,已经成为城市旅游的名片。
一般地方的保留古民居或民俗建筑的街区,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提升历史文化风貌,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从而形成富有民俗特色的休闲街区。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同地方的民俗休闲商业街都具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本身带有当地文化的特质,中国面积辽阔,文化多样,但目前大家关注的最大问题不是东北和海南的差异化,而是同一地区的差异化,因为商业街的竞争不仅是南北城市的竞争,往往竞争来自于相邻的城市,接近的民俗文化导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面对如此的境况,民俗商业街的差异化具体又该如何体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守旧原则:改变以往全部拆旧建新的原则,新就新的别致,旧有旧的沧桑,对显现旧有风貌的建筑或景观尽量保留有特色的东西,这种历史遗留的痕迹往往是差异化可以凸显的重要元素,带有故事的建筑景观往往就是最吸引人的概念。
2、 放大原则:民俗由于从生活细节里显现,可用来与休闲商业结合的内容有时很零散琐碎,但如果实现创意性的将具有特色的吸引点予以概念放大,就可以打造凸显的差异化特色,从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3、 深化原则:民俗被消费本身就是民俗的深化与延展,在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过程中,将民俗文化巧妙的与旅游、商业结合,进行深度体验的尝试,使逛街的人可以多方面的进行民俗文化的体验,民俗和商业互融,差异化在这种互融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显现出来。
4、 跳出原则:民俗休闲商业街的差异化打造往往是由于开发初期局限在民俗的范围里,休闲商业街的休闲是现代人的消费,而现代人的消费具有较强的个性需求,因此,民俗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创新和重新解读,因此跳出民俗来看民俗,将其视为动态的主题,就可以找到差异化的所在。
总之,山合水易认为民俗休闲商业街的差异化一定是从民俗中找到精髓,从民俗外找到灵感,将其有机的和商业、旅游相链接,民俗就可以更好的被休闲,商业也可以更好的被民俗。
三、打造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核心要素
眼下,休闲已经成为广大人群放松生活的主题了,商业街休闲化发展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从事各种自由活动的需求而产生的,将商业街由简单的购物功能打造为融观光、消费、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民俗休闲商业街则是以民俗文化风情为主要特色,让旅游者观光、体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感受不同文明、文化的传承,共同享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魅力。
周边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及街区本身的历史文脉与传统建筑是最能成为民俗休闲商业街核心吸引力的。因此,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选址必须从所处的区域环境出发,把握好周边可供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这样才能达到相互利用,共同提升吸引力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就是要从民俗商业街所选址的自身地方的传统特色与文化优势出发,深入的挖掘利用,营造出传统民俗商业街的环境氛围,打造出个性与特色来!
(1)、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离不开民俗休闲旅游资源的集聚。民俗休闲商业街一般位于民俗文化风貌区内,与文物保护单位毗邻,具有良好的城镇公共交通和基础配套设施,再借助历史遗存古迹的氛围和气质,充分吸引当地居民的休闲逗留和外地游客的观光旅游。因此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离不开民俗休闲旅游资源的集聚,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能为民俗商业街大大地吸引观光体验游客,从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休闲商业街的人气。
民俗休闲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民俗文化旅游就是观光、体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感受不同文明、文化的传承,共同享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魅力,如湘西民俗文化游、云南民俗文化游等。
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态势下,与民俗旅游景点相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设施和产业已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基于此,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将极大的改变这种状态,与民俗休闲景点的开发形成极大的互补,从而产生极大的对外吸引合力,让“游客”不再成为单纯的“过客”。
(2)、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离不开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一个没有历史和文化作为载体的商业街,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是消费者情感与体验的载体,人们的消费观念现在已从"量和质的消费"走向"情感与体验的消费"。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56个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历史遗迹、名人文化、历史传说、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等。
每个城市一般都有独特的大文化,一个街区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小文化,文化对街区品质的提升,文化休闲名街的打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文化能丰富街区业态、提升街区服务品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过去人们也都在谈文化,也都试图通过文化来改善街区环境、增加娱乐元素,但这些文化都是虚的,不能落地,对街区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以文化为媒打造民俗特色休闲街,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民俗特色文化,是能落地运营的文化,并且能渗透到街区的肌理中,可有效激活街区活力,大大吸引观光体验游客的。具体来讲,包括地方土特产、特色餐饮、民俗活动、传统行业文化、民间工艺品、民间歌舞、地方戏曲艺术等等各种特色文化类型都可以加以利用挖掘。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民俗文化名街的打造,对街区突破性发展意义重大,提升街区服务品质、提高街区环境品味、增加街区文化内涵等将有助于街区知名度及吸引力的提高,促进地区商业的快速发展。
四、民俗休闲商业街开发形态
每条商业街有每条商业街的基础条件,有每条街所处的不同区域环境,商业街从构造形式上,从商业主题上都有极为多样的类型,对于民俗休闲商业街来说,也应该是形态多元的。
(1)、重建恢复型民俗休闲商业街。所谓重建恢复型民俗休闲商业街即原址过于没落,或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今只剩些遗迹而已的街区,为开发需要在原址或另择新址而进行恢复性的重建,以再现历史繁华的商业街。如:成都锦里、湖北襄阳北街、湖南坡子街、荆州纪南城仿古民俗体验商业街……
以成都锦里为例:在吆喝声中张望,在欢笑声中流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穿梭不息,酒旗招展,店幡林立,熙来攘往,门庭若市,一样热闹的集市,不一样的生活……这是成都锦里印象。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旁,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历时三年恢复修建,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在这条全长350米的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锦里于2004年10月31日以三国文化节的名义剪彩开市,2005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现今,它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2)、整治改造型民俗休闲商业街。所谓整治改造型民俗休闲商业街即对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传统民居街区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治与改造,包括街道内外交通、街区建筑、街区景观、休闲设施等等,以重现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和文化氛围,满足游客们新的旅游需求。如:成都宽窄巷子、北京前门休闲商业街、北京大栅栏、平遥古城商业街、安徽屯溪老街……
以“宽窄巷子”为例:宽宽的窄巷子,窄窄的宽巷子,经历着历史的风雨,细细密密的述说着成都的旧事和如今。历史的车轮匆匆的在时光的车道上风驰而过,三百多年的“宽窄巷子”却在历史中保存下来。从最先的八旗清军,到后来的满族后裔,再到融居于此的成都人,到如今成都政府对它的修复与打造。民间有“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两条250米长,不足8米宽的巷子,正因为有了历史,装载着的故事,宽窄的感觉更在于人们的心中。“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据介绍,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性改造工程,与以往一般的旧城改造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了再现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进行保护性甚或是抢救性地改造。以“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为方针,并努力寻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特色策展、情景再现等业态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打造“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改造后的宽巷子、窄巷子,其旧有的单一居住功能将得到置换和丰富,向以“文化、商业、旅游”为核心的功能转变,其间设置一些区域,专门用来展示一些早已失传或将要失传的古老艺术和文化,如蜀绣、蜀锦、竹编及漆器工艺等,还修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纪念馆、旧时的画馆、文馆、茶馆、戏馆等,并且邀请一些顶级艺术家以及文化名人来这里从事创作。
院落文化共分为三个主题:宽巷子——“闲生活”区,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改造后的宽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在这条巷子中游览,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而四合院中可以品上盖碗茶,吃上正宗的川菜。宽巷子唤起了人们对老成都的亲切回忆。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给富有传统气息的巷子点缀上了时尚的气息,是老成都的“闲生活”。 窄巷子——“慢生活”区,以品牌商业为主题,这里是国际化的业态,是拥有世界眼界的时尚中心,这里又是最成都的生活,在巷子里品味缓慢的下午和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区,以时尚年轻为主题,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井巷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3)、新建开发型民俗休闲商业街。 所谓新建开发型民俗休闲商业街即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为基调而新开发建设的富有民俗文化氛围的休闲街区。眼下,伴随着各种类型旅游景点的开发,为满足景区开发的相关配套设施和产业,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多打造此类民俗休闲商业街。如:湖北梁子湖湖心岛休闲商业街、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前“千年文化”商业街、天津杨柳青民俗商业街、海南三亚玫瑰风情小镇休闲商业街……
以天津杨柳青民俗风情街为例:千年古镇的明清街坐落于千年古镇杨柳青镇南、光明路以西,东临气势巍峨的文昌阁,西接“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南靠古老的南运河。该街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再现古镇杨柳青商贾云集的街景盛况。其一期采用长街和葫芦罐式相结合的建筑模式,以两层为主,局部有一层或三层,错落有致、气派恢弘、青砖青瓦、磨砖对缝、为仿清代建筑群。二期工程建有典雅气派的古戏楼、气势恢宏的光明大殿、宽阔整洁的民俗文化广场、各式古香古色的店铺,2005年竣工。街内建筑的廊柱、飞檐、翘角及绚丽细腻的彩绘尽现古镇古街的风采。
明清街是处在杨柳青民俗旅游区“中心”的一条商贸旅游街,也是参观各景点的必经之路,将发展成为津门集古文化、旅游、商贸、影视为一体的“金街”,成为精英文化用品、工艺品、民间艺术的专营市场,游客可在此购买到杨柳青年画、风筝、剪纸、泥塑及各地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通过以上的梳理分析认为:民俗休闲商业街从规划到落地需要非常实际的来研究每条街的发展战略,开发之初就应全方位的对资源、市场做出科学判断,对未来做出相对充分和正确的预测。
五、国内民俗休闲商业街打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俗商业街迅速发展,民俗商业街已经成为了城市休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民俗商业街的休闲功能,在旅游产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打造,具有快速引爆人气,打造都市旅游品牌,形成高回报的可能性,其发展也就成为了都市休闲的主战场之一。但与此同时,许多民俗休闲商业街在打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经过对国内已经投入运营的大量民俗休闲商业街的整理和审议,山合水易的专家将其进行梳理发现主要的问题包括:
(1)落入老套: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挖掘提炼的不够,一味跟风,使建筑风格街区风貌缺乏个性和地方性,甚至打着民俗文化休闲商业街的主题,街区内却是粗制滥造的大杂烩;
(2)空间设计不当:对地方民俗民风缺乏认识,街道空间设计上一味照搬,对举行各类特色民俗活动的特殊的功能空间考虑欠缺;
(3)传统氛围沦丧:对传统商业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缺乏科学认识,改造中肆意拆建,严重破坏了街区的传统氛围和环境,割裂了地方文脉;
(4)配套设施水平差;
(5)业态组合缺乏特色:对地方传统商业类型和“老字号”品牌等缺乏科学认识,一味迎合一般的市场需求,产业创意严重不足,且缺乏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撑。
在民俗休闲商业街打造的热潮之下,由于开发商们的急功近利出现的以上几个主要的问题已经直接导致了眼下民俗文化休闲商业街千街一面、缺乏个性,一味跟风、脱离地方传统,重广告宣传轻品质内涵的尴尬局面。如此,民俗商业街在提升活力,增强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何以走得长远……
六、民俗休闲商业街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几大建议
民俗休闲商业街多是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商业街,这类商业街往往兼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为游客提供一个宜人的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环境,是这一类商业街的主旨。在这样的街中,人们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到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的乐趣,购物不再成为主题。
针对当前民俗休闲商业街在打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摆脱其发展的尴尬局面,对民俗休闲商业街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与周边民俗旅游资源的结合。一般坐落在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古镇的休闲商业街,都具有先天和独特的旅游、观光、休闲和购物的功能和优势(特色风貌、文化、民俗等基础),我们应该结合其所在地区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打造。旅游区或区内毗邻旅游景点的以休闲消费为特色商业街区,一般可成为商业与旅游的黄金结合点,周边景点旅游的吸引力,及街区本身的历史文脉与古建筑是最能成为商业街区核心吸引力的。比如成都的锦里,与著名的武侯祠仅一墙之隔,临武候祠大街,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交通的便捷与周边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大大活跃了锦里的人气,也造就了今天锦里的繁华与热闹。再如襄阳北街因为本身处在历史街区,民俗博物馆的毗邻加上周边历史民居较多,民俗文化较为丰富,自然而然的聚集了大量的人气。该类民俗文化休闲商业街依托城市中较为强势的人文或自然资源,由传统休闲、旅游行为提升所形成,同时也是城市休闲、旅游高度商业化的结果。一方面,满足外地游客日益复杂的旅游、休闲和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以旅游资源为核心,集合和提升本地居民的商业消费需求。
2、注重传统氛围的营造。山合水易的专家经研究分析发现:传统商业街存在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条街上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具有城市独特的传统物质空间环境。传统商业街以超其物质功能而成为城市中颇具魅力的场所,它的魅力来源于传统的氛围,传统的氛围最易给人以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在传统商业街改造中,保护历史建筑第一重要的就是保护建筑的“原真性”,即建筑的形态尺度,外形风格,装饰材料类型色彩等等。但与此同时,传统商业街不是用来陈列单个历史建筑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历史街区的传统空间氛围。保护它们所遗留的全部历史信息,使其不发生变化,对其保护整治遵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整旧如旧”的原则。其次,在传统商业街改造中,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老字号”政府应进行政策倾斜,对其扶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继承经营的特色,保证传统的商业经营格局,使传统商业街形成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经营特色。最后,把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作为活跃传统商业街氛围的有效手段,在传统商业街上举办符合当地习俗的传统文化活动,这样比较容易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可吸引人流,活跃商业气氛,营造传统氛围。
3、注重空间序列的塑造。作为场地外部空间的主线的街道,有着功能联系和交通联系的双重职能。街,可以理解为整个区域的脊梁,承载着大量的人流交通,同时它本身也是主要的信息界面,对外提供交流的窗口。民俗休闲商业街除承担以上主要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出丰富多样的展示民俗特色的文化空间。这类空间的塑造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从构成街道空间的各个要素环境出发,合理利用和提炼传统的民俗文化元素,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场所的围合,利用不同属性空间的划分,还要从人体行为模式出发,梳理整体空间关系,打造出更多人性化的和传统氛围浓厚的功能空间,塑造由外而内的独特的透漏着民俗文化的空间气质,使游人在不同尺度的休闲空间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充满情趣而理性的空间中体验休闲游乐。
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商业街中,诸如庙会、祭祀、庆典等民俗活动的举行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地方民俗文化,那么在对此类传统民俗街区的打造中自然要无比慎重的考虑此类活动的空间需求。所以说,民俗商业街区的空间塑造一定要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传统功能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地方民俗文化的靓丽。
4、注重景观化的提升。民俗休闲商业街景观主要是街道路面,街道设施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也就是人们从街上看到的一切东西,包括铺地、标志性景观、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植物配置和特殊的街头民俗艺术表演等景观要素。民俗商业街景观设计就是要将所有的富有民俗特色的景观要素巧妙而和谐地组织起来,以达到一种既有地方民俗特色,又有传统氛围气质的景观效果。如此,民俗休闲商业街把街内外不同的景点元素串联起来组成了连续的序列,同时本身也成为了景观的“视线走廊”、“生态走廊”和“文化走廊”。
5、注重民俗文化的突出。既然谓之民俗休闲商业街,民俗文化的亮化与突出自然尤为重要。山合水易的休闲商业街研究专家认为此类商业街一般以特色传统建筑和文化景观为依托进行修复或复原,发展历程中融合商业与文化,使文化主题得以凸显,能够体现文化特色和品味。无论从街道整体风貌,建筑风格,店铺产品的文化特色等等各方面入手,以旅游为附着点,充分挖掘或自然,或人文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提炼和塑造,以有效提升街区的品质、提高街区的环境品味、提升街区的整体档次,以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文化不断的提高商业街的文化吸引力,打造休闲文化名街。
6、注重民俗文化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今天的休闲商业街在传统商业街又经历了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形成现代的休闲与消费模式,成为全新的休闲聚集区,这是一种升华和创新。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休闲业态更深入细化的分工,休闲消费模式也将越来越繁多,依托于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而繁衍出的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加强特色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民俗文化商业街为永葆活力的唯一出路。事实上,民俗文化在继承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真实需求加以创新,大力推动特色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打造真正个性化的民俗商业街,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地方文化的魅力,提升商业街的吸引力,进而才能带来更为广泛的经济效益。